推荐语
这篇文章源自最近听的播客的音译文,很久没有听到有产品经理角色在AI浪潮下有指导、有观点的演讲了。Raza是谷歌AI笔记工具Notebook LM的产品负责人,他在这场演讲中探讨了当下AI浪潮中所有产品人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在AI模糊工作边界、重塑团队结构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打造真正伟大的AI产品?
Raza认为,一切的起点并非技术或功能,而是源自产品人内心的个人清晰度。
他强调了几个关键原则:从用户的核心任务出发而非界面设计;通过优先做好确定性功能来建立信任;明确产品边界;以及避免功能堆砌。从痴迷于为用户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出发,通过优先做好确定性的功能来构建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创造惊喜,并最终以克制的判断力避免做出功能堆砌的大杂烩产品。
产品岗位和产品团队被重塑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得无所不包了,这正是AI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我在想再过多久你是做什么的?你在公司负责什么?这类问题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你很可能什么都在做,而且借助工具你还能做的相当轻松。 很多人特别是学生总会问我一个问题,在这个新世界里,产品经理到底该做什么?
在我看来产品就像一个多层蛋糕,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知道这个话题听起来有点奇怪,不太技术,我认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记得以前一个产品经理要是能自己写SQL查询,那就算是很懂技术了。但这话放今天说就有点可笑了,因为现在谁都会写SQL,你只要知道该问什么问题,GPT就能帮你写出来。这不仅是说一些小任务变得简单了,而是整个岗位的定义都在改变。因为获取或者模拟专业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所以在一个职责界限日益模糊的世界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自身的价值又是什么。
与此同时,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那就是团队的结构正在被彻底重塑。哪怕从最基础的层面看,现在每个团队里都多了一群看不见的参与者。你想想我们经手的每一份文档,每一页幻灯片,每一个被创造或传递的小东西,背后可能都有一个GPT、Claude、Gemini的影子。
大多数时候就算我自己用肉眼看过一遍,我还是会把它扔给 GPT,问一句我漏了什么,或者说这是我的要点。
你的呢?这太疯狂了,因为这意味着团队已经被完全增强了。一个五人团队现在可能就配了五个GPT,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们还不太清楚这具体意味着什么,但我们确实拥有了超能力,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使用它。
产品源自于人
再往上一层我觉得更有意思,也就是我今天演讲标题的来源。我认为产品源自于人,源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你从自己身上挖掘出一个点子,然后把它转化为技术,这就是一个产品。但你看看我们现在用的所有产品,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正处在一个笨拙又尴尬的过渡期。你能感觉到一切都即将改变。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使用的一切都处于其有史以来最丑陋的状态。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是在前AI时代创造的。
在AI出现前,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按键和屏幕交互,比如按下"J"键就显示字母J。现在看来,这种交互方式已经显得过时了。当我们想到AI能实现的丰富互动可能性,再用传统设备如微波炉时,就会感到它们的设计有多么落后。我们只是刚开始探索AI的真正潜力。我相信最好的产品还未被创造出来。如何发现它们?我认为答案在于用户层面。现在消费者有一个明显的期待:当我们用过ChatGPT这类产品后,只需说出需求就能得到结果。但现实是,我们仍在使用那些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传统产品。
于是一道鸿沟就出现了,一边是这些超级强大、极其直观、非常智能的产品,另一边是那个不好用的传统世界。我认为我们接下来会看到一个所有东西都被重塑的阶段,那么我们该如何思考重塑这件事呢?
虽然AI时代充满机遇,但我们不能忽视转型过程中的混乱。表面看起来很酷的技术背后,是各个层面都在经历的艰难重写。从职业身份到工作定义,一切都在变化,这种不确定性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安。我从产品的角色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始,但我最终认为与混乱相伴的永远是机遇。作为产品人我不只说产品经理,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是一个产品背后的驱动力,这话就适用于你。你的工作就是去发现那个机遇的火种,然后像爆米花一样把它引爆,这是你唯一的工作。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里每个人都拥抱这个使命,那将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所以我的演讲主要就是关于这个机遇,以及我认为你该如何去引爆它。
我今天真正想谈的是我用来驱动产品开发的一些原则。
打造一款伟大的AI产品需要什么?首先我想让大家认识到,对于那些发布过产品的人来说,尤其是作为一个团队或公司的一员,打造一款产品是一种充满力的体验。我试着想一个最恰当的词,其实我一开始想用的是暴力,但我团队的人说这么说不太好吧,大家可能不觉得做技术工作有多暴力,我说好吧好吧,那就用充满力量。我指的不是那种业余爱好项目,而是要真正打造一个能有意义的存在,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这需要巨大的力量,而要做好这件事,特别是要把它做的特别好,你需要极强的个人清晰度,这东西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个人清晰度是什么
我们有时谈论清晰度会说,团队要在这点上达成共识,整个组织要明确方向。团队并不是起点。起点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他带着这份清晰度前行。
因为一旦你清楚自己要打造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那就会产生真正的能量。人们总是在谈论技术,技术站等等,还有招聘。我们谈论的所有东西,归根结底都是源于人的能量转化而来的。所以最终是这份个人的清晰度给了你能量,去推动你的团队,推动你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推动你的用户名。因为这真的非常难,而你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懈的去培养这种清晰度。它包含三件事儿,清晰的愿景、清晰的目标以及清晰的品味。
关于品味我稍后会详细说。我永远忘不了我们做出 NoteBookLLM 的那段路,跟我说这个想法很蠢的人数量多到惊人,但这也挺好的,让我觉得这想法可能真的挺蠢的。但正是那种力量,那种个人的清晰度给了我能量,让我能坚持把它推下去。事实上我之所以有那么强的个人清晰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因为我大学辍学过,后来在google工作的时候又回去全职读书了。所以我当时一边全职上大学,一边全职在google做NoteBookLLM 。
如果能有个工具,我把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扔进去,比如一堆文档,一堆幻灯片。然后我只要跟他聊天,他就能帮我搞定一些事儿。这似乎非常有价值。我以前从来没法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不是想把它当成一个附加功能,我是想从头开始构建这个东西。
所以每当有人告诉我这想法很蠢,不管是用户、利益相关者,甚至是我自己的队友,他们会说我不理解,我都会回答不,我懂,我明白这东西为什么重要。所以个人的清晰度能让你走得很远,也能让你的团队走得很远。我强烈建议从培养这种能量开始。
将个人清晰换为可实现目标
好了,现在你有了清晰度很好,怎么把它变成现实呢?我认为我总是告诉别人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你必须从任务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界面开始。因为当我们谈论品味时,人们有时会觉得那是个美学问题。但我认为它关乎的是一个结果,它关乎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产品必须为每一位用户每一次都完美无瑕的交付的那个唯一结果是什么?这就是目标。
如果只是建立在炒作之上,建立在试图追逐混乱的浪潮之上,是走不远的。所以当新奇的功能会稀释你的核心任务时,是目标帮助你对他说不。说真的用户根本不在乎你的产品是不是用了AI我觉得人们甚至对这个词都有点听腻了。人们最终在乎的是当他们有一个意图时,你能以一种让他们觉得本该如此的方式满足这个意图。你需要对目标极度痴迷才能到达那里。我再举个例子,我当时就对一个用例特别着迷。就是我想把50个东西放进这个工具里,然后能用它做点事儿。
其中摘要功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为我想如果你能做好这个,那你肯定能用这些数据做更多的事情。要实现这个功能真的很难,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很难,从我们如何智能的生成摘要的技术角度也很难。
但交换来的是,一旦我们把自动摘要功能内置到 Notebook 里,用户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在当时还很陌生的概念了。这个概念就是我会把50个文件放在一个地方,然后用一种我们以前没用过的方式和它互动。这个小小的功能既像一个新手教程,又一目了然的展示了它的用处。
产品价值是建立用户信任
当我们思考价值,思考我们想给用户什么的时候,我认为产品的价值实际上是一个承诺。任何产品本质上都是对用户的一个承诺,你在声明他能做什么,然后用户来尝试。但信任就是氧气,使用一个产品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一场交易。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想试用你的破玩意儿,而那些愿意尝试的人,他们没耐心去了解你塞进去的各种东西,他们只对一件事有耐心。所以我认为建立信任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暴露产品的边界,告诉人们模型在哪些地方是笨的,让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变得无缝。
当你把一个产品交给用户时,你其实是在向他们展示你自己的流程,你自己的思考过程,你自己的工作流,并且就他的工作方式做出承诺。所以当他失败时当他不好用时,你要想想如何用最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
我经常看到人们为了最佳使用场景去设计,却忽略了最坏的情况。结果就是你做出一个半生不熟的产品,飘在空中,纯粹是机器而很少有人情味。在这一点上我想说一句听起来很蠢很基础的话,那就是在追求那些令人惊喜的概率性的功能之前,你必须先把那些确定性的东西做好。因为说到底一个好的应用,它首先仍然是一个好的应用,它就是一个应用,对吧?不管你往里面塞了什么,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应用。
如果你能让一个用户来试用你的产品,就一定要让他在第一次体验时做到最好,因为他们不会再回来了。
创造产品惊喜
在你拥有信任之后,你才有资格去争取下一件事儿,那就是创造惊喜。
我觉得在Notebook这点上就特别酷,那种惊喜感是出乎意料的,甚至有点好笑。比如用户会上传一些文档,然后让他生成一个播客。他们会说,我不知道他会说出什么来,可能会有点傻,也可能很好玩。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非常好玩的特质。 惊喜感存在于技术能力和用户期望之间一个很有趣的空间里,你得在用户熟悉的地方迎接他们,但又要轻轻的推他们一把。一旦你建立了信任,你就可以在不吓跑任何人的前提下比他们熟悉的东西再往前走一步。因为我们都见过,当一个东西太怪异的时候,就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人们会说,我不知道这是啥,我再也不想看了。
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机器人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说到底还是回到信任那部分,我们只有一次机会让机器真正给人带来魔法般的感觉。所以我这里的建议其实很具体,也很战术性。我认为你需要通过赋予用户主导权来呈现惊喜,而不是通过耍花招。也就是说用户必须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他们在驾驭一切都在自我掌控之中。
这也是notebook 的一个核心点,它不是一个随机的按钮,是我知道我上传了哪个具体的文件,我知道他会为我创造一些神奇的东西,但感觉上这功劳是我和机器各占一半,而不只是机器的功劳。感觉在人与机器之间有一种健康的张力,机器才真正有机会给我带来惊喜。
我这里就不展示具体的例子了。但我想就惊喜感强调一点,就是如果你同时在做太多事情,你其实是很难给别人带来惊喜的。我真的认为你要么是在交付模型的能力,要么是在交付实际的新结果,这中间没有真正的地带。这就是你的技术站会反过来困扰你的地方。
- 你清楚自己正在优化的结果是什么吗?
- 你清楚用户应该如何到达那里吗?
- 你清楚是什么在阻碍用户到达那里吗?
- 你清楚如何向他们展示这个系统能做什么吗?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深很棘手的问题。而你只有通过大量的使用你自己的产品才能得到答案。
这才是打造一款令人惊喜的产品的途径。不是去测试你的产品,而是去体验它,去呼吸它,去过你用户的生活。你觉得谁会用这个东西?如果你自己不是那个人,那你就必须成为那个人。因为我认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触摸到用户准备好接受的边界和技术能够实现的边界。我认为这最终就是进入那个空间,创造出有趣东西的小诀窍。
最后惊喜感告诉我们产品能做什么,它的神奇之处在哪里。但很多人没有审慎思考的是他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建议,特别是因为我自己就犯过很多次这个错误。我这么说完全是出于作为一个厨房水槽是开发者的亲身血泪教训。我们都用过这样的产品,你环顾四周,有很多例子是感觉上你交付的不是你对世界的独特观点,而只是一个模型能力的大杂烩。可能就是稍微加了点你自己的风格,比如换了个颜色,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挺酷的,
因为我们都还生活在研究预览版的时代,知道模型能做什么固然很酷,而且他们的能力还在不断增强,但对真正的终端用户来说,这可能没那么有趣。把所有东西都塞进去,看看哪个功能能吸引到谁,这可能不是正确的做法。所以发布产品的门槛,尤其在今天,已经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判断力。
我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产品是否尊重用户的时间、数据和主导权?因为我坚信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创新放大器。
如果你自己有那种个人的清晰度,有那个目标,并且你很专注,有驱动力,有韧性,百分之百会有人跟你说,你这东西也太简单了,怎么跟人竞争?答案恰恰就是靠专注,靠把一件事儿做到极致的好。当你把一件事做到卓越时,你就会开始真正的给人们带来惊喜。你对于我上一页幻灯片里提到的那个边界就会有更强的直觉。
目标让我们保持专注,确保我们知道要向哪个结果前进。对这个目标的信念会为我们赢得用户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会让我们有机会去创造惊喜,这种惊喜将证明产品的潜力。保持诚实和专注时刻让我们反思是否满足了这四点。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1]Everything is ugly, so go build something that isn'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5d5UaGz1M&ab_channel=AIEngineer
本文由公众号“空格的键盘”授权AI产品之家转载,原文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3zGQ0cflyWaa7ZwLuLH8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