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这个截图是镜哥在浏览一篇公众号文章时偶然瞟到的评论区,那篇文章是关于前两天爆火的飞书AI表格的应用场景,大家在评论里聊得热火朝天,各种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比如,有人用来做项目管理,有人做数据统计,还有的用来做健身计划,甚至还有同学用来记账,这属实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但说实话,看到这些评论,镜哥心里却莫名欣喜——这不就是最直接、最真实的用户需求反馈吗?
这些看似零散、甚至有些“非主流”的用法,恰恰是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发探索出来的路径。
而这种在用户聚集地(比如社交平台、社区论坛,甚至公众号评论区)获得的反馈,往往比我们通过正规问卷、访谈得到的需求,来得更加鲜活、更加原汁原味。
因为这是在用户最自然的状态下,无意识地流露出的真实痛点和创新用法。
这其实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这种反馈,尤其是在用户聚集地,我们往往是更容易收到真实的需求。
这两周我辅导的两三个同学都反馈,在面试过程中被问道,如何理解产品洞察?这个看似“空泛”但却高频的问题,其实也是AI当下对产品竞争力的新要求。
昨天我还看到小猫补光灯的作者产品花椒在文章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不要自己去想象需求,一定要从真实的用户中来,获取真实的需求。
镜哥也反复说过很多次类似的话,因为咱们作为产品经理,有时候会陷入一种“自嗨”的误区,觉得“我觉得用户需要这个”、“我猜用户会喜欢那个”。
但结果往往是闭门造车,做出来的东西市场不买账,用户不买单,最后只能变成“产品经理的自我感动”。
事实上,需求从来不是凭空捏造的,它生长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甚至隐藏在他们的抱怨、期待,甚至无意识的行为里。
一、 抛开臆想,扎根用户:需求从真实世界中来
大家别小看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它们可不仅仅是娱乐工具,也可以是我们产品经理观察用户生态的“显微镜”。
有一说一,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点赞高、评论多的内容,很多都反映了用户的某种共性需求或者痛点。
比如,你可能会在小红书看到很多人在讨论“如何高效做职业规划”、“有没有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某款产品的某个功能用起来很不顺手”等等。
这些“碎碎念”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产品机会——它们是用户真实声音的直接投射,而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发明”出来的。
而当我们识别出这些需求后,再利用AI工具去辅助实现一些demo或者小工具,这才是效率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一上来就用AI去凭空“捏造”需求。
因此,小红书卖职业规划的表格模板、卖翻译的电子书、英语资料甚至都能年入百万,这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镜哥认为:跟着需求做,就是在跟趋势走。
再比如,镜哥最近也在深度使用Whisper Flow这个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也反馈了一些问题,同时作为用户也有一些感触。
比如,我们传统的输入法一直没有和AI结合起来,通过在小红书和抖音上搜索,镜哥发现也有不少同学和我有相同的困扰。
如果这些输入法团队的产品经理能够深入用户场景,与用户“零距离”接触,他们就能轻松识别到这些问题。
但如果他们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靠自己想象,不去观察、不去倾听,那必然会与真实需求失之交臂。
这正是我们在产品调研中,强调“深入用户场景”的重要意义。
二、 善用AI,让工具辅助产品insight
AI工具的爆发式发展,为产品经理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那么在产品洞察这块,AI能帮我们做哪些事儿呢?
镜哥觉得这个值得大家思考,因为需求场景、业务洞察、用户理解是在AI当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
调研只是方法,洞察才是目的,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些事情给做更好呢?
答案就是:一定要有意识地通过AI来去帮我们去提升这个工具,哪怕你往前只是迈了一小步。
镜哥自己每天都会结合公司的业务场景,利用AI来收集洞察信息,随便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AI在产品文档撰写中的洞察提炼与竞品分析
咱们经常需要撰写各种产品文档,比如产品需求文档(PRD)、市场分析报告等,这些文档往往需要我们从大量的原始资料中提炼核心信息和洞察。
过去,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总结,现在,有了AI的辅助,效率大大提升。
比如,镜哥还在用Gemini来搭建一些「会议洞察」、「内容洞察」的智能体。
想象一下,我们产品经理每天要开多少会?会议纪要、核心要点、待办事项......这些繁琐的工作,现在都可以交给AI来辅助完成。
AI可以自动识别会议中的关键信息、发言人的观点,甚至可以对讨论的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生成一份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会议洞察报告。
图-⬆️ 利用Gemini做的「会议洞察」
而当我读到一份很不错的文章时,我也会让 Gemini 通过「内容洞察」这个智能体来帮我从产品角度分析哪些对我们设计可能会有帮助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对咱们产品都会有不错的思考。
图-⬆️ 利用Gemini做的「阅读内容洞察」
你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从大量的会议信息中快速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再比如,镜哥通过钉钉多维表格,结合AI能力,每天自动获取竞品分析的一些洞察信息。
我们可以设置AI定时抓取特定竞品发布的新功能、市场活动、用户评价等公开信息,然后AI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甚至初步的情感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实时掌握竞品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这正是AI在竞品洞察方面的巨大价值。
三、 关于产品洞察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这在产品实践中,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洞察,往往能帮助我们跳出常规思维,找到新的增长点。
镜哥结合这两周的产品调研,加上最近听到播客、看到公众号的一些优质内容,同样借助AI工具,整理了一些与产品调研、业务洞察相关的笔记与产品思考。
因此,镜哥也分享一些思考,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 思考一:交付“业务结果”,而非“过程工具”
这个洞察的核心是,产品应该为用户最终的商业目标负责,而不是提供一个复杂的中间过程。
正如那句话所说:“做生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不断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其实并不太在乎你交付的作品,用户更在乎的是经营的结果。”
- 思考二:切入“配置化门槛”创造的隐形蓝海
如果观察你会发现,即便是SaaS发展了二三十年,许多复杂的配置问题依然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这样的门槛远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得多。
而致力于用技术手段、产品工具来帮用户降低门槛,通过解决那些被行业忽视的、复杂的初始设置难题,来获取被主流产品排除在外的海量用户,往往更容易找到隐形的蓝海。
这对咱们产品调研与设计,可以起到纲领性的指导参考。
- 思考三:成为平台巨头的“增量贡献者”而非“存量掠夺者”
上篇文章聊了很重要的观点:错位竞争。(来自某退休高官的产业启发:为什么说“不谋全局”的产品经理没有未来?)
其实,当下巨头之间围绕AI大模型、Agent等竞争交织,若AI应用公司不与平台争抢现有的大客户,而是去服务平台覆盖不到的长尾市场,则客观上是在为平台带来纯粹的增量价值,实现共生。
在激烈的当下,对于AI创业小公司都需要先定义目标用户——那些“更有需要”但目前无法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他们正是平台未被开发的“增量市场”。
- 思考四:以“高价无试用”作为强刚需的试金石
这个洞察似乎反常识,可谓是一种高效验证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的策略,通过设置付费门槛来测试用户需求的真实性和迫切性。
上线初期定价较高且没有试用期的产品,如果依然有人愿意付费,那说明用户是真的找到了某种痛点,有强烈的付费意愿。
高定价能快速验证产品市场契合度,越是难用的产品,如果还有人愿意付费,说明他们真的找到了某种需求。
- 思考五:基于“能力复用”的低成本多产品线扩张
这个思考镜哥之前也分享过,核心就是将公司的核心能力平台化,从而能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快速进入新领域,服务同一批用户。
做新产品(如邮件营销)的“编辑成本”极低,因为获客渠道、运营手段、客服乃至后端算法和前端组件都可以复用,只需少量人员就能推出一个新产品。
- 思考六:关注商业不变的“元问题”,而非变化的“应用层”
这个洞察的思考维度是,将产品建立在解决永恒的商业基础问题之上,而不是追逐短暂的技术或产品形态。
正如经济大家所言:“在经营领域内没有出现什么新需求,这几百年来,商学院教授的内容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手段在不断演进。”
这也提醒咱们思考产品的方式——商业的本质需求(增长、效率)是恒定的,要致力于解决用户本质需求,解决这些商业“元问题”。
篇幅所限,回到调研与产品洞察,镜哥想说的是,产品调研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就像武林高手的“内功心法”,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精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对用户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保持敏感;要保持同理心,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更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听从,不轻易满足,敢于质疑,敢于深挖。
客观上,洞察不一定非要是很重的应用。一个小的提示词,一个小的智能体工具,都可能是你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久而久之,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AI辅助,你就会养成利用AI进行洞察的习惯,快速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
只有当我们真正掌握了产品调研的“内功”,能够从真实用户那里汲取需求之源,再辅以AI工具的强大助力,才能打造出真正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期待的优秀产品。
正所谓,传统技能 + AI新变量 = 新效能、新体验,这也是镜哥一直信奉的理念,也希望与大家共勉。
本文由公众号“AI产品大峡谷”授权AI产品之家转载,原文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X3jUR2xMeOXOIvek4Crc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