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给企业家们做闭门培训和一对一私教时,一个诡异的、反复出现的模式,让我感到不安。好几位不同行业、公司规模也大相径庭的创始人,都在交流中向我抛出了同一个困惑,语气里充满了不解:「我们公司已经全面部署了最先进的AI工具,本以为能让整个团队的效率‘一键起飞’,但结果……怎么说呢,感觉团队反而更‘散’了?」
他们原本的期待,和我听到的大多数主流论调一样:AI应该是个「能力均衡器」。有了它,经验不足的员工也能写出像样的方案,普通人也能做出像模像样的数据分析。理论上,团队的能力下限会被大大提高,顶尖人才和普通员工的差距,应该被缩小才对。
但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们一巴掌。他们观察到的真实情况是:团队里那几个最顶尖的A+员工,产出简直是坐上了火箭,质量和效率都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而大部分普通员工,AI对他们来说,更像一个「高级玩具」,产出只是从「60分」变成了「精致的65分」。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团队内部的能力差距,非但没有被抹平,反而被急剧地撕裂、放大了。强者变得更强,甚至近乎「无敌」。而普通人,只是换了个更华丽的方式,继续普通。
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让我意识到,我们可能都对AI的作用,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误判。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带着这个疑问,我翻阅了大量资料,直到我看到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一位副教授Matthew Call的最新研究,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们都搞错了,AI不是「均衡器」,是「放大器」
那份研究报告的核心观点,像一盆冷水,能浇醒所有对AI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AI并不能真正拉平职场差距,相反,它会放大已有的能力与地位差距。
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一个能独立创造价值的「大脑」,而是一个忠实执行指令的「工具」。一个工具的价值上限,永远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回到本质上看,AI放大的,并不是员工的「努力程度」,而是他们身上四种早已存在、但以前没那么致命的「元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恰恰是顶尖人才和普通员工的根本分野。作为老板,你必须看懂这四层放大效应。
第一重放大:领域知识的差距
AI的输出质量,90%取决于你输入的问题质量。而「会提问」,本质上是一种深度的领域知识。我给各位老板举一个,在我辅导的一家公司里发生的真实案例。
普通团队的提问:「帮我分析一下这个市场的机会。」AI给了他一份洋洋洒灑、看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上全是公开信息的「标准答案」。说白了,一堆正确的废话。
顶尖高管的提问:「在这个特定的细分市场,考虑到现有的监管门槛和前三大竞争对手的产品线布局,我们的新产品如果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可能会触发怎样的价格战?请基于博弈论模型进行推演。」看,这就是差距。前者只能得到泛泛而谈,后者得到的,是能直接用于高层决策的深度洞见。
顶尖员工赢在哪里?不是赢在他们更懂AI,而是赢在他们更懂「业务」。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能精准地定位问题的核心,把AI当成一个能够无限调用知识的「超级外脑」来使唤。而普通员工,甚至都不知道该问什么。AI,无情地放大了他们之间「领域知识」的差距。
第二重放大:结构化思维的差距
AI工具对输入信息的质量,极其敏感。它更擅长处理那些清晰、结构化、逻辑严谨的任务。我个人的一个观察是,所有A+员工,在工作中普遍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系统化习惯。他们在开始一项复杂任务前,会下意识地做几件事:
明确目标: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整理输入:我手上有哪些数据、信息和前提?
规划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让他们能把一个大问题,拆解成AI能够理解和执行的N个小任务。他们给AI的指令,是清晰、无歧义的。而普通员工,往往是「想到哪问到哪」。他们的输入是模糊的、碎片化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你喂给AI的是一团乱麻,AI自然也只能还给你一堆「精致的垃圾」。
思想实验:让AI写一份项目报告
- 普通员工:「帮我写一份关于XX项目的报告。」
- 顶尖员工:「首先,这是本次报告的核心目标读者、关键信息和要求语调。」「其次,这是项目的背景数据、关键里程碑和遇到的挑战,请整理成一个时间线。」「然后,请你扮演一个苛刻的投资人,基于以上信息,提出三个最尖锐的质疑。」「最后,综合以上所有内容,生成一份结构为「背景-挑战-解决方案-成果-未来展望」的报告初稿。」
结果会一样吗?天差地别。
AI,残酷地放大了他们之间「结构化思维」的差距。
第三重放大:主动性和地位的差距
这一点,更加隐蔽,也更加致命,是很多老板容易忽略的组织内部问题。当AI作为一个新事物进入公司时,不同员工的反应截然不同。
大部分普通员工的态度是「等待」。等公司出政策,等领导发指令,等别人摸索出最佳实践。他们害怕犯错,不敢轻易尝试。而那些顶尖的员工呢?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就上手「玩」起来了。他们在公司内部地位更高,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管理者信任他们,也更能容忍他们的失败。
所以,当大多数人还在原地观望的时候,他们已经:悄悄建立了自己的私人Prompt库。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AI工作流。甚至开始用AI去涉足自己本不擅长的领域。
这形成了一种可怕的「AI先发优势」。等到公司终于制定出所谓的「官方AI使用规范」时,他们已经把别人甩开了至少半年的身位。
扎心的是什么?是「功劳归属」上的「光环效应」。研究早就发现,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高地位的人做出的成绩,源于他们的能力;而低地位的人做出的同样成绩,则可能源于运气或者外部帮助。在AI时代,这种偏见被进一步放大了。
顶尖员工交出惊艳方案:老板和同事会赞叹:「你看,他果然厉害,总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点。」
普通员工交出同样方案:人们心里可能会嘀咕:「这肯定是AI写的吧,不是他自己的本事。」
看到了吗?同样的产出,顶尖员工拿到了全部的功劳和声誉,而普通员工的努力,却可能被轻易地抹杀。AI,就这样在无形中,放大了他们之间「地位和信任」的差距。
怎么办?避免团队被AI「撕裂」的三步法
那么,作为一个创始人或管理者,该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团队被AI撕裂成一个「超级个体」和一群「工具人」组成的脆弱结构吗?当然不是。问题的根源,不是AI工具本身,而是我们部署工具的方式。我给所有为此焦虑的创始人,都提供了同一个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可落地的系统,核心目的,就是对冲AI带来的能力分化。我把它叫做「AI能力均质化」系统。核心就三件事:
首先,强制拉齐「提问能力」
既然顶尖员工的优势在于「会提问」,那你就必须想办法让整个团队的提问水平,向他们看齐。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全公司共享的「金牌Prompt知识库」。你必须强制要求,任何员工,一旦发现或创造出一条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高质量Prompt,必须提交到这个知识库,并附上使用场景和效果说明。然后进行评选,对贡献优质Prompt的员工给予公开表彰和现金奖励。这不仅仅是为了收集一些指令。更深层的目的,是让那些普通员工看到,一个「好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隐性的、持续的思维训练。
其次,强制拉齐「思维框架」
既然AI偏爱结构化的输入,那你就必须把顶尖员工的「结构化思维」变成公司所有人的标准作业流程(SOP)。怎么做?把那些A+员工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工作流程,进行复盘和拆解,然后把它们「产品化」,做成一系列可供调用的「工作流模板」。比如,「市场分析报告模板」、「新媒体内容创作模板」、「客户访谈大纲生成模板」。这些模板里,已经预设好了需要思考的关键节点和需要提供给AI的核心信息。普通员工在接到任务时,不再需要从零开始思考,他只需要像填空一样,把信息填入这个结构化的框架里。这保证了,即使是一个新人,他给到AI的输入质量,也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下限」。
更关键的是,强制拉齐「试错权利」
为了打破顶尖员工的「先发优势」和普通员工的「等待心态」,你必须在公司里创造一个公平的、鼓励试错的环境。我建议,设立「AI实验日」。每周五下午,所有员工都可以放下手头的常规工作,自由地探索和实验各种AI工具在自己工作中的应用,并且失败了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同时,必须改革绩效评估体系。要求员工在提交重要工作成果时,必须简单说明在其中使用了哪些AI工具,以及AI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评估的重点,不再是「你有没有用AI」,而是「你如何利用AI,来达成一个更高质量的结果」。这让AI的使用从「幕后」走向「台前」,让评价标准变得更加透明和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光环效应」带来的偏见。
写在最后
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节点。AI带来的,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力平权」时代,也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力极化」时代。走向哪一边,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取决于我们,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如何去设计新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评价体系。
放弃「AI是万能」的幻想吧。把它当成一块磨刀石。它会让锋利的刀更锋利,也会让钝的刀,暴露无遗。而你的责任,就是确保你团队里的每一把刀,都能在这块石头上,被磨得锃亮。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由公众号“AI大狐”授权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dZLg59EcAkxecYn3PhXeog|(编辑: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