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公司押AI应用,一流公司看「云」的信号

2025 年上半年中国 AI 云市场中,阿里云以 35.8% 份额居首 。其“AI 全栈云”战略,涵盖 IaaS 到 MaaS ,正成为企业落地 AI、实现战略安全的核心基石

作者: AI异类弗兰克
分类:产品趋势
25 次阅读


       前两天刷数据报告,看到一张图——

       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的份额榜单。


wps_doc_0.png


       数据挺突出:市场规模221.9亿元,阿里云占了35.8%,排榜首,高于第二到第四名加起来的总和。

       火山引擎14.8%,华为云13.1%,腾讯云7%,百度云6.1%。前五名加起来占了整个市场的75%。

       这张图让我停了好久。

       不是第一次知道阿里云做得大,但是在“AI云”这个定义被拉直、去掉了传统NLP、CV等模糊口径之后,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占比——说明阿里云在AI底层设施和服务上,开始有不可替代性了。

       很多朋友可能对“AI云”这个词还有点模糊。

       和传统云计算还不是一回事。

       传统云计算更多是算力托管、存储租赁,解决的是企业从“有”到“用”的问题。

       而AI云背后的更多需求,是大模型驱动的推理、训练、微调,算力消耗规模和技术要求完全上了个台阶。

       不是买几块GPU就能撑住的事情,得有稳定、弹性、分布式调度的能力,要能把千卡、万卡级别的集群当作水电一样稳定供给。

       而这是阿里云的基本盘。


wps_doc_1.png


01. 给市场供水的“AI全栈云”

       飞天集群,支撑起了大模型训练的高密度算力调度。

       十几年在电商场景、千亿级数据打磨出来的技术,别的厂商靠砸钱追赶,短期很难缩短这个差距。

       榜单上的对比也很有意思。

       阿里云的不同点在于,它是更彻底的“对外赋能”导向,服务企业客户的基因更纯粹。

       换句话说,有的云厂商像是在给自己建水库,阿里云则是在给市场供水。

       这就引出另一个我想说的:今天AI云市场份额第一还不能决定基石,长远讲,更看谁先搭建出最完整的“AI全栈”。


wps_doc_2.png


       “全栈”怎么理解呢?

       看阿里云的设计,有三层架构的完整闭环:


      • IaaS: 磐久AI服务器、CPFS文件存储、高性能网络HPN7.0、GPU容器算力……给企业提供最稳定安全的底层硬件与资源支撑。
      • PaaS:人工智能平台PAI、大数据计算MaxCompute、模型在线服务EAS,让AI的开发、训练、部署与管理不再复杂。
    • MaaS:基础大模型(通义千问&万相)、百炼、无影AgentBay,向大众提供“开箱即用”的大模型及服务。


       听着可能有点抽象,说几个我接触过的例子。

       比如认识的一位二代朋友,家在福建,有个中型造鞋厂,十多年来经销商网络服务都主要靠人工坐席,效率低成本高。

       去年他们接入了百炼平台,把通义千问做了行业微调,几周时间就训练出了能回答产品参数、交付周期、售后政策的客服模型。

       接入到官网和微信后,80%的客户问题能被自动解答,客服人力成本下降了40%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种微调不需要他们有AI团队,只要上传文档和历史问答,就能生成行业专用模型。

       还想起一个99年哥们,做的跨境电商公司在深圳,之前投广告时,最大痛点是多语言素材生产跟不上。

       他们是用通义大模型做了一个“智能广告助手”,能根据不同国家的受众习惯,快速生成多语言文案和创意图片。

       效果也是出奇地好,美国站点的广告转化率提升了20%,欧洲市场的点击率也有明显上升。

       这类场景在跨境电商里很常见,但真正能支撑这种多语言、多模态生成的,一般的AI API还真不够,得有背后有算力和模型的深度结合。


wps_doc_3.png


02. 三层架构与战略系统

       溯源到最底层,这些公司都是依托了阿里云的支撑。

       类比海外,阿里云的三层架构,稍有点像「谷歌云+DeepMind+Gemini」的组合。

       AWS算力强,但缺乏模型研发的自主闭环;Google Cloud有TPU和DeepMind,形成了计算和模型的内循环;微软则是靠和OpenAI的绑定来补全短板。


wps_doc_4.png


       阿里云走的是有点类似谷歌的路线,但又走出了一条「本土特色+全球差异市场」的路,能深度结合企业诉求。

       既有基础设施,又得有行业know how,再加上模型、数据、算法、应用的积累。

       好比在政企、制造业、跨境电商这些场景里,阿里云就能同时给你算力、平台和模型,而不是让你自己拼凑生态。

       这种全栈体系的优势,中长期会被更加放大。

       就像身边很多中型企业,不管是讲故事,还是业务战略,还是创始人脑袋发热,无一例外都要上AI。接下来只会更多。

       但这些公司不可能自己建万卡集群,也不大有能力自己养模型团队。

       它要的就是一个能落地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算力不用愁,模型能直接调用,行业需求有人懂。


wps_doc_5.png


       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云的客户复购率在AI云里显著更高——

       它提供的不是一堆零件一盘散沙,是把一整套流水线直接端上桌。

       你可以质疑阿里云某些单点能力上可能不如AWS,但在AI云这件事上,它的护城河也是实打实的。


       更关键的是,这种全栈体系本身就是战略安全。


       Anthropic近期的一些封禁措施,也让我们看到自闭环的必然,尤其是在国内的AI创业者,有些根本上的东西,需要提前想好保障。

       AI接下来,一定是模型+算力的深度绑定,如果只有模型没有算力,你随时可能被掐脖子;

       而如果只有算力没有模型,你永远只能做别人的水电工。

       阿里云在这件事上想得很明白:既要做算力的供应商,也要做模型的输出方,更要把两者打通。

       做成一个系统工程,和更宏大的国家战略相匹配。

       就很符合国务院之前发布的里《“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对于云计算、对模型、对AI产业融合等等的顶层设计。

       单点突破、应用创新,这些可以交给我们创业团队,有所依托我们也能跑得更快、更轻盈。


wps_doc_6.png


03. 新生产力的源头?

       这两天群里还有朋友问,阿里云的第一能保持多久?我觉得看两点。

       第一是,它能不能继续保持在算力层的压倒性优势,这决定了它是不是“底层唯一解”。

       第二是,它的模型生态能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网络效应,而不是停留在几个demo和发布会。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它的迭代比别家快,客户反馈也比较正面,这大概就是榜单背后更值得注意的信号。

       这样看,AI云完全不是一门生意那么简单。

       更像是新时代的“蒸汽机”,是新生产力的源头。

       谁掌握它,谁就在新的产业革命里占了先手。

       阿里云今天的数据表现,也是面镜子,照出了中国AI产业的基本面:我们至少在基础设施层面,没有被落下。

       接下来拼的是耐力,是生态,是能不能把这条护城河越挖越深。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那张榜单,会觉得有点震撼——

       有一张更大的生态科技产业地图,已经展开了,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就是我们90后一代人的大运势。

       Omdia预测,2025年到2030年,中国AI云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6.8%。

       未来AI云的增长将由多Agents合作、上下文工程、AI安全、大规模API调用等驱动。

       MaaS层预计增长最快,复合年增长率将超72%,2030年将达177亿元规模。


wps_doc_7.png


04. 从阿里云,到全球云

       过去十年,全球云市场的格局基本稳定:

       AWS、Azure、Google Cloud 稳居第三。这三家合计占据了超过 60% 的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

       在它们的增长曲线里,一个明显的拐点出现在2022-2023 年——

       生成式 AI 的爆发,把云和 AI 的关系彻底绑定在一起。


wps_doc_8.png


       如果说之前的云计算还是“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那现在 AI 已经让云成了智能的底座。

       大模型需要 GPU 集群训练,推理需要弹性算力支撑,微调和部署需要平台化服务。

       这些环节只有云厂商能规模化承担。

       所以全球云巨头几乎无一例外地把 AI 放在战略中心。


wps_doc_9.png


       AWS 在 2023 年推出了 Bedrock,把 Anthropic、Cohere、Stability 等模型放进自家云平台,用 API 的方式交付企业用户,甚至在 2024 年开始尝试“模型即商品”的分层定价。

       Azure 借助 OpenAI,直接把 GPT-4 和后续的模型绑定到自家云,靠独家合作收割了全球大量企业客户。

       Google Cloud 的策略更学术,依托 DeepMind 和 Google Research,把自研模型和 Vertex AI 平台打通,逐渐形成差异化优势。

       可以看到,全球云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谁的算力更便宜”,而是演变为“谁能提供最强的 AI 全栈能力”。

       过去IaaS是护城河,现在 MaaS正在成为新的核心战场,各个细分局部战役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直至形成新的科技版图……


wps_doc_10.png


05. AI云生态,交织影响的产业未来

       再把视野聚焦回来,阿里云的选择就很清晰:

       一是坚持自研通义大模型,并开放给客户,形成模型层面的自主可控;

       二是继续投入硬件和基础设施,把 GPU 集群、存储和网络做到极致;

       三是走全栈路线,不只卖算力,还要卖平台、卖服务、卖生态。

       换句话说,阿里云正在以一己之力,融合北美三大云厂商的传统强项。

       背后还有个更大的逻辑:未来的全球云市场,不会再是单纯的“美三强”独大,而是进入区域化多强竞争。

       美国公司覆盖北美,中国公司主导东亚和新兴市场,中东、拉美等区域则诸侯林立。

       AI 的加入让这种区域化更明显,因为大模型涉及数据主权、隐私合规、产业政策,不可能完全由北美巨头垄断。


wps_doc_11.png


       在a16z crypto创始人Chris Dixon眼中,技术浪潮往往成对或三重出现,在今天,AI、Crypto、新硬件会几乎同时爆发,相辅相成。

       而来自红杉的一种观点是,AI驱动算力需求、云提供可扩展平台、机器人和硬件实现物理世界新交互。

       这三条线不仅会各自独立迭代,还会形成新的闭环效应。

       企业在选择技术方案时,不能孤立看待 AI 模型或算力,而要考虑整个基础设施生态和数据治理能力。

       这又进一步说明了阿里云的“全栈AI”、“全栈云”的价值。

       它不仅提供算力和模型,还在不断完善生态,支持多方协作和微调应用,未来甚至可能延伸到可信计算和跨企业智能合约层面。

       换句话说,全栈 AI 不只是性能优势,更是产业网络和制度性护城河。


wps_doc_12.png


06. 用得起,更创新

       对企业来说,关心的不只是“买谁家的云”,而是“能不能用得起、能不能用得久、能不能保证安全和合规”。

       对整个市场来说,AI 云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名词,而是和金融体系、电力系统一样的“命门级”设施。

       这正是为什么,全球云巨头都在争相押注 AI,而阿里云在中国市场的领先,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季度的市占率。

       从长期趋势看,AI、云、硬件/机器人、软件应用的交织,正在也将长期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机会。

       生成式 AI 的落地、全栈云平台的服务能力,以及软硬件的结合,可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

       掌握这种能力的企业,在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里,将拥有更高的战略主动权。

       而作为普通个人、小创业者,我们也有了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起一些明星AI应用团队,这两年我也会推荐身边朋友加入云或算力公司。

       都将是极好的开始……


wps_doc_13.png



本文由公众号“AI异类弗兰克”授权转载| https://mp.weixin.qq.com/s/TmhnhkUAHFH510thiUCVug|(编辑: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