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聊AI省流版】罗永浩对话周鸿祎:AI的长远影响有哪些?

关于AI,罗永浩与周鸿祎的对话,启发性很强,镜哥整理了播客稿和文字稿链接,推荐大家~

作者: AI产品大峡谷
分类:业界新闻
42 次阅读

最近抽空完整听了老罗和周鸿祎那场长达数小时的对谈,信息量确实密集。

但聊到最后,镜哥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的一个感受,还是老周聊AI那部分:咱们这些身处AI浪潮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感,叫“度日如年”。

每天一睁眼,世界就变了,新模型、新应用、新论文,铺天盖地。这让我想起对谈开头他们聊的企业家IP话题,老周说,短视频时代流量在哪,你就得去哪。

这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

AI就是当下最大的流量阵地和生产力阵地,你不去,就会被主流群体抛弃。

所以,现在确实还有同学还偏要标新立异,主推AI无用论,怎一个唉字了得。

另一方面,镜哥觉得,AI发展的当下,那句著名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在今天有了更深的双关含义:我们既要关注AI技术的核心“注意力机制”,也要在这场巨大的“注意力经济”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身处变革中心的感觉,一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兴奋,另一方面,说实话,是深不见底的焦虑。

但老周的分享,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不要再把目光局限在那些“全知”的大模型本身了,真正的战场已经悄然转移。

他抛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大模型本身,只是一个强大的“缸中之脑”。

它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它没有手脚,无法与物理世界或数字世界产生真实的交互,真正让AI产生颠覆性质变的,是“智能体”(Agent)

你看,这与镜哥前两篇文章中所说的2025是Agent的元年,再度交汇。

说白了,就是给这个大脑接上胳膊腿,让他能调用工具、能访问浏览器、能操作软件API,去自主地规划、执行、并最终完成一个具体的、复杂的任务。这才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超级个体”的关键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他进一步判断,单打独斗的超级智能体也很快会遇到瓶颈。

就像一个再厉害的员工,你一口气让他干50件跨领域的事,他也会“倦怠”、会出错,注意力会耗尽。

所以,未来一定属于“多智能体协作”,他给这个概念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智能体蜂群

这就好比为一项复杂工程组建一个项目团队,有“策划智能体”负责拆解目标、规划路径;有“调研智能体”去全网搜集资料;有“执行智能体”负责具体操作;还有“质检智能体”来评估结果。

大家各司其职,通过高效的协同,共同完成一个单一智能体无法企及的宏大目标。

image.png

这也直接引出了一个让所有从业者都无比关心的问题:产品经理会不会被AI替代?

当然,镜哥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但我们的角色会被彻底重塑

就像老周在对谈里提到的,你不可能直接让一个通用大模型去设计一台航空发动机,或者去完成一台复杂的眼科手术。

因为太多深度的专业知识、流程和行业Know-how都沉淀在企业内部,沉淀在专家的脑子里,这些是公开互联网上根本抓取不到的。

AI的强大在于它的通用能力,而产品经理未来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成为“连接器”和“训练师”

我们负责将AI的通用能力,与特定行业的深度知识、与企业复杂的业务流程相结合。

我们设计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功能按钮,而是设计一整个高效的、人机协同的“AI Native”工作流。

我们要定义智能体的目标、赋予它必要的工具、训练它的专业能力,并建立起“人在回路”(Person-in-the-Loop)的监督和干预机制。我们,正在从软件功能的建筑师,转变为AI虚拟团队的管理者和指挥官。

当然,这也带来了全新的、极其现实的挑战,尤其是商业模式。

老周举的例子很直观:一个复杂的智能体任务,比如生成一段几分钟的高质量视频,背后的Token消耗量是天文数字,成本轻易就能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块。

前段时间有同学询问AI产品的盈利模式,他有个观点:某些场景下,订阅制多少会有些不太适合。嗯,看看三天两头调整定价的cursor也可见一斑。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AI应用想再走传统互联网“免费换流量”的老路,几乎是自寻死路。

用户不付费,再大的公司也得被高昂的算力成本活活拖垮。所以,无论是to C还是to B,订阅制但按需付费,或许一定会成为AI产品的绝对主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优秀的AI创业团队都在优先布局海外市场,该说不说,因为那里健康的用户付费习惯是商业模式成立的基石。

最后,镜哥还想说,别再简单地把AI当成一个更聪明的Siri或者一个万能的聊天机器人了。

“智能体”,特别是“智能体蜂群”,或许才是AI从有趣的玩具走向强大的生产力工具的必经之路

当然,咱们产品经理,也必须赶紧从“功能思维”的舒适区里跳出来,开始学习如何去构建和管理一个高效的“AI团队”。

最后,镜哥发句感慨,说实话,有时候夜深人静,看着飞速迭代的AI,我也会开玩笑地想,咱们这帮天天给AI添砖加瓦、优化算法、提升能力的人,算不算红衣大叔口中的“碳奸”?(HHHH)在心甘情愿地为一种全新的硅基智能的崛起铺路。

但又能怎么办呢?

时代的大潮来了,你不可能永远站在岸上观望,唯一的选择就是纵身一跃,在浪潮中学会游泳。

甚至学会冲浪。

播客链接: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8d29202522b40626cead830

播客转文字链接:

https://tingwu.aliyun.com/doc/transcripts/47z39vdx4mrr9edg?sl=1#


本文由公众号“”授权AI产品之家转载,原文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xcaGtiG2usAW4uMuvLmQOQ